Facebook 名片貼


關於我

我的相片
美里市, 砂拉越州, Malaysia
佛教談『緣份』,今天你打開這网頁,表示你和我马來西亚华裔和尚~释圣林,云游僧有『緣份』。取『云游僧』,是因為曾在梦里见到自己,前世是个背包袱,手持錫杖『四处游浪』的和尚,今世也喜欢『云游四海』,結交『五湖四海』的朋友。這裡記錄了我的對佛法的點點滴滴,想要解了佛陀的思想,就要常回來坐。【圣林关心你、森林為你設】QQ:770822611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心莲飘香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之一。

  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

  平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以花香。

  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的身心,然后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这些花香使阿难从黄昏静坐到夜里舍不得离开,这些花香也使阿难非常感动。

  在感动中,阿难宁静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春花的香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阿难想着这些问题,想到入神,竟然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天无法静心。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己。佛陀和蔼地说:"阿难,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朋友不是那个和你随便说声"嗨"的人,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倾注的井,是一个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绝望中拉出来的手。而挚友则是一个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出卖你的同盟;是一即便所有人都把你忘却,都可以准确的叫出你的名字的声音。而最重要的是,朋友是一堵坚实的墙,一颗炽热的心,从朋友的心,我们能分享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记得这段话是在知音精品屋里看到的,当初我感触很深,我想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样的朋友吧。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只可惜人是有欲望的,人都是自私的,所有恶性循环下造就了如今这个可悲的世界。从而使朋友失去了她真正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失意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需要朋友。生命因为朋友而变的更有意义。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不要強求

佛陀教導我們不論你身在何處,都要得到自在平靜,這是就是佛陀說的法。

當你還未得到平靜,心中一定會充滿煩惱,你不要強求煩惱離開或消失,煩惱是我們的開悟的主力(煩惱即菩提) ,我們要去接受煩惱,看清楚煩惱的根源,我們就可以從煩惱這個抽象概念的枷鎖而出。

雖然煩惱仍在我們的心裏,但煩惱已不是煩惱,是一種大腦的運作,這時,煩惱就完全消失,不需要強求壓抑煩惱。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检验你是否真假信佛的测验题

检验你是否真假信佛的测验题
佛教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时髦了,无论男女老幼,还是 华人,洋人,对佛教的追求都大有趋只若骛的势头。然而,仔细观察,有多少人是在真正追求佛教呢?嘴里念上几句“阿弥陀佛”,手臂挂上一串念珠,是否就是佛 教徒了呢?让我们进行一个小测试,看看自己到底是在真学佛,还是在“玩”佛教?
1〕 你有没有每天礼佛? 有.......请到第3题 没有…..请到第2题
2〕 你知道 『华严经』 是什么? 知道...请到第5题 不知道..请到第3题
3〕 你时常到寺院去做供养 有.......请到第7题 没有......请到第4题
4〕 你每个星期去佛堂? 有.......请到第6题 没有......请到第8题
5〕 你时常捐钱帮助筹建佛堂? 有.......请到第6题 没有......请到第9题
6〕 你吃长素吗? 有.......请到第10题 没有......请到第7题
7〕 你只有初一,十五吃素? 是.......请到第11题 不是......请到第10题
8〕 你只有初一,十五才上佛堂? 是.......请到第11题 不是......请到第16题
9〕 你有参加过佛学班? 有.......请到第12题 没有......请到第13题
10〕你平常有坐禅吗? 有.......请到第15题 没有......请到第14题
11〕你时常参加法会? 是..您属于A型佛教徒 不是......请到第12题
12〕你时常研究佛理? 是..您属于B型佛教徒 不是......请到第10题
13〕你喜欢向人讲述佛法? 是........请到第12题 不是......请到第16题
1 4〕你受伤是会怪鬼神吗? 会........请到第15题 不会......请到第16题
15〕你认为只有佛教可以救度我们吗? 是..您属于C型佛教徒 不是......请到第16题
16〕你相信佛陀真实存在吗? 是........请到第17题 不是.您属于D型佛教徒
17〕你皈依了吗? 有..您属于E型佛教徒 没有..您属于F型佛教徒

答案揭晓!!
A型:形式型佛教徒
你是注重各种佛教礼仪,仪式,法会的佛教徒。不过要记得千万别把形式当成修行的重心喔,只注重形式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
~保持正确的态度来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引发与保持追求佛道的决心。
~多阅读一些佛书来提升自己。

B型:学术型佛教徒
你只是浸泡在佛书内的书虫。修行就是用心去修我们的行为。“光说不
练”恐怕进展不大吧!
单单只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成就,以自身精深的佛法知识为傲,而忽略了实际的佛法奉行,就太可惜了。
建议:
~尝试参加“佛七”或“八关斋戒”,一定会让你有新发现。

C型:崇拜型佛教徒
你只是把佛陀当成了偶像,认为只要相信佛陀就能获救。其实自己不下苦功而依赖佛陀是难以证悟的。
建议:
~真心下功夫修持,自己证悟真理吧!
~多听法师开示肯定对你有益处!
~参加一些基本佛学班,从中细细体会佛法的奥妙。

D型:你误会了,你还不是佛教徒。
你不是佛教徒,虽然如此,所谓“众生皆有佛性”。能完成这次小测试代表你与佛结缘。
建议:
~多读些佛书吧!相信会带给你人生的启发!
~空闲时候不妨考虑参加基本佛学班,多了解一些佛教知识。
~尝试参加静坐班体会一下坐禅的乐趣。

E型:正信佛教徒
你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肯定是佛陀满意的弟子!你能相信成佛既是圆满证悟了我及万物的实相,并终止一切痛苦,获得永恒的安乐。你决心皈依并追随佛陀修行的道路,道路上不可漠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专心的禅定。
建议:
~请随时把你学佛的心得体会与佛青朋友分享。

F型:自信型佛教徒
你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你不想借外在的力量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方法修行,可是有时有点惰性。
建议:
~尝试参访一些大师或是听听他们的开示。
~尝试找个严师皈依吧!你可能有新的体会!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一年时间从凡夫证得阿罗汉的孙伦禅师

一年时间从凡夫证得阿罗汉的孙伦禅师

孙伦禅师,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来自中缅甸靠近敏建县( Myingyan )孙伦村的洞窟寺院。他生于一八七八年本名毛乔定( Maung Kyaw Din ,注:由于在缅甸,男众皆冠称「乌」,因此以下皆称呼乌乔定)。

他曾到迥寺院的学校上过学。但是,他连学校所教的,最初级的大吉祥经( Maha Mangla Sutta )的偈颂都没有学会。十五岁时,他在敏建县府的办公室担任工友。他和同村的马雪宜( Ma Shwe Yi )小姐结婚。三十岁时辞职,回到家乡当农夫。他发现当别人收成不好时,他的收成却特别好。一九一九年,当地发生传染病,但是他的农作物却依旧丰收。缅甸的 乡下人有一种迷信的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财富突然快速增加的话,那么他很快就会死亡。因此,他很焦虑,便去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他:「有一个两 只脚的众生,即将离开他家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快死了。在感到非常恐惧之下,乌乔定决定做一次大布施。

他在他家门前搭起了大棚子,一连三天邀请大家来他家用餐。第三天,有位磨坊职员,名叫乌巴山( U Ba Sam )的,不请自来地参与这个盛会。他谈到有关内观的修行。乌乔定听了这些话之后,内心大为所动,那天晚上彻夜辗转难眠。他很想进行内观的修习,但是由于知道 自己缺乏对于经典的认识,因此而不敢启齿。隔天,他问乌巴山,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一窍不通的话,可以修内观吗?乌巴山告诉他,修习内观并不需要教理的知识, 只需要深厚的兴趣和勤奋的精进。他教乌乔定修习观呼吸。从那天开始,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注意自己的呼吸。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乌雪娄( U Shwe Loke )告诉他,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气息与鼻端的接触。

乌乔定就这样开始修习,觉知气息的接触。随着他的修习愈来愈密集时,他不仅觉知气息的接触;割玉米穗梗时,也觉知手 与手柄的接触;汲水时,觉知手与绳子的接触;走路时,觉知双脚与地面接触。做每一件事时,他都试着对接触保持醒觉。放牛时,他就坐在树下练习观呼吸。在修 习当中,他开始看到有颜色的光和几何图形。虽然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他觉得这是他修行的成果。这项成就大大地鼓舞他,使他更精进修习,修行更加精进,苦 受也就更加强烈,但这却吓阻不了他。他相信,这都是他修行的成果。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成果,就要克服苦受并超越它。所以,他更加努力,发展出更严密的念 住,直到他克服了苦受,而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

经过这样一番精进的修习之后,在一九二年年中,他证得了初果。第二个月证得二果。第三个月证得三果。这时,他要求 妻子让他出家。经过多次的反对之后,他太太终于同意了。虽然如此,但仍然要求他,出家之前要帮忙她种最后一次的豌豆。然而,当乌乔定在农田播种时,却生起 了强烈的心愿,想要舍离这世间的一切。于是他把牛放走,将牛轭挂在树上。然后,他到村子的寺院,请求那里的和尚,让他剃度当沙弥。受戒之后,他就到附近的 山洞中精进地修行。直到一九二年十月,他证得了最究竟的阿罗汉果。他的成就很快地便在出家众当中传扬开来,很多比丘都来考问他。虽然他几乎不识字,但 是,他的回答却令最有学问的比丘也信服。纵使他们不同意他的回答,但是将他的回答与经典比对时,却发现经典上很多文字的叙述都支持他的论点。因此,世界各 地,很多有学问的比丘都来跟他学习,在他的指导之下修习念住。其中包括一位非常饱学多闻的比丘,那翁禅师( Nyaung Sayadaw )在密集的修行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孙伦禅师的成就传开之后,有很多重要的人士也都来拜见他。其中罗卡那法师( Venerable U Lokanatha )拜访他之后,宣称:「我到敏建去礼拜孙伦禅师,他对我许多问题的回答和教示,以及他的神情与举止都让我确信,他真的是一位,如大家所传闻的,阿罗汉。」
孙伦禅师在一九五二年圆寂(般涅盘)但是他肉身不坏,如今他的全身舍利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敏建,供人礼拜、瞻仰。


佛开示切莫与凡愚亲密交往的道理

作者:索达吉堪布讲

  如来曾宣示,凡愚若无利,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入菩萨行论》)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凡夫愚者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利可图,就会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做。因此,切莫与这些凡夫交往。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深有感受。世间人的人生哲理就是为今世、为自己,尽管口头上说为众生、为人民、为社会事业,有各种各样好听的说词,但真正的目标就是要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除此以外,像大乘菩萨那样利益众生绝对不会有,即使有的话,也是怀有种种目的。……

  现在的社会中,若想成办事情的话,要么要有钱财,要么要有地位,如果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地位,完全凭自觉的利他 心,好多人根本不会去做。尽管也知道这是好事,他不反对,口头上也赞叹这对众生、对教育、对社会有利,做的话非常有必要,但若自己没有得利,他就不会无私 地奉献。而大乘佛教并非如此,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绝对不会为个人考虑,倘若杂有私人目的,就已经背离菩提心的宗旨了。因此我深深感到:现在的社会中,非常 需要大乘菩提心的理念,如果有了这样的利他心,她所散发出来的气氛会非常祥和。否则,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奋斗,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缩小,人们之间的矛盾冲 突也会日益增多。

  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多处开示过,切不可与凡夫人亲密交往。这里的凡夫人即凡愚,指那些没有利他心、素质特别差、时 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他自己得不到利益,便愁眉苦脸、伤心绝望,始终不会有任何快乐。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该向利他的方向迈步, 这是所有传承上师赐予的殊胜教言。

  《入诸善逝行境经》云:如处猛兽中,永无欢喜心,如是依凡愚,亦永不欣乐。修行人若与愚笨的凡夫共住,犹如 呆在老虎等猛兽的巢穴中一样,不可能有安乐之时。同样,现在的世间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拼搏,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佛陀在《三摩地王经》(即 《月灯经》)中云:虽久交近诸愚夫,后时仍复成疏远,凡愚本性体性既广知,智者于彼不依止。假如长期与凡愚接触交往,关系迟早会破裂的,明白这个道理 之后,智者们不应该依止凡愚。尤其我们讲大乘教义时,一切均以利他为中心,如果没有利他心、不愿意度化众生,这样的愚夫还是少接触为好,尽量远离他们、舍 弃他们。

  有些人可能会想:前面说菩萨要全力以赴地摄受野蛮众生,这里又说修行受到影响时,要舍弃这些人,去依止善知 识,前后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 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

  有些闭关的修行人,觉得现在的外境非常可怕,如果自己还没有成熟,出来接触这些,很可能令道心退失,所以宁愿住 在屋子里,不愿出来度化众生。其实这一点也是开许的。自己还没有成熟之前,度化众生确实有一定困难,这会不会与菩萨心相违呢?不相违。因为你不管是早上起 来、晚上睡觉,念诵、回向、发心、闭关全部是为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成就,这种以利他的意乐奉行善法,实际上没有舍弃利他,因此并不相违。

  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菩提道灯论》、《大圆满禅定休息》等大乘经论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没有神通等超胜功德,而想亲自利益他众,如同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向蓝天一样,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 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 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以前章嘉国师与道源法师,为了募化《大藏经》的经费,在台湾呆过一段 时间。当时天气特别热,道源法师穿上最薄的衣服,也是满身大汗,不停地摇扇子,而章嘉国师穿着厚厚的皮衣,仍悠然安坐,似乎毫无炎热的感受。道源法师见状 就问:活佛,你穿这么厚,一点也不热吗?章嘉国师淡淡地回答:心静自然凉!(去年在成都放生时,天气也特别热,我穿一件薄薄的衣服都大汗淋漓,有 个藏地大德却穿着特别厚的羔儿皮。但跟章嘉国师不同的是,他自己也是热得要命。)

  所以,外境再乱、再热、再恶劣也不会扰乱自己的心,有了这样的境界时,应该尽量去利益众生。或者你长期受到佛法 的熏习,有把握不随劣境而转,那也可以直接去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修心七要》、《开启修心门扉》中再三地提醒,初学者的境界一点也没有稳固,若马上到外 面利益众生,很容易被环境同化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掌握自己的根性,了解度众生的时机。时机成熟以后,自己一定要做;各方面因缘没有成熟的话, 就要先保护自己的菩提心。

你看到了吗?我在默默的祝福你。

给你一个人生哲学的故事

给你一个故事,希望你能喜欢并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

第一天, 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

第二天,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

就象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

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他们让你开怀,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

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的朋友你多么爱他们,告诉所有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动可以从邮寄这个小小的故事开始。

有一天,当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里时。你会发现你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

  最后,我要说:"友谊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谁倾吐秘密。"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

如果你总说太忙,不能将这封信转寄出去,老是说:"改天再寄。"你将永远都不会去做这件事的。

所以,不要找借口,静心的看看这篇古老印度来的故事,然后决定为你的朋友们作一些事,从传寄这封信开始。

当你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时,请认真的说出来。当你道歉时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定性。说话时要慢,思想时要快。

  打电话的时候请你微笑,对方一定感觉得到。

  这是一个朋友转发给我的信。是这封信打动了我,因为它说:"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带着爱的,一切将如愿以偿。

  朋友本不该有那么重要,朋友又的确那么重要。生命里或许可以没有感动、没有胜利...没有其他的东西,但不能没有的是朋友。

朋友是可以一起打着伞在雨中漫步;是可以一起在海边沙滩上打个滚儿;是可以一起沉溺于某种音乐遐思;是可以一起徘徊于书海畅游;朋友是有悲伤我陪你一起掉眼泪,有欢乐我和你一起傻傻的笑……

朋友不一定常常联系,但也不会忘记,每次偶尔念起,还是感觉那么温暖、那么亲切、那么柔情;朋友是把关怀放在心里,把关注藏在眼底;朋友是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黄昏;朋友是想起时平添喜悦,忆及时更多温柔。 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淡雅且芬芳;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
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朋友不是画,它比画更绚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朋友的美不在来日方长;朋友最真是瞬间永恒、相知刹那;朋友的可贵不是因为曾一同走过的岁月,朋友最难得是分别以后依然会时时想起,依然能记得:你,是我的朋友。

有朋友的日子里总是阳光灿烂,花朵鲜艳;有朋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切。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

朋友也许并不能成为一段永恒,朋友也许只是你生命中某段时间的一个过客,但因为这份缘起缘灭,更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朋友的情感更加生动和珍贵。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妨?

至少,曾经我与你一起走过朋友的路。

你看到了吗?我在默默的祝福你。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第三屆清寒家庭學生開學雜費



美里佛教會於12月25日頒發『第三屆清寒家庭學生開學雜費』。今年共有22名中、小、幼學生受惠,每位中、小、幼學生所的開學雜費RM100。
受惠的學生是不分宗教、種族,今年有基督教、民間信仰者申請,美里佛教會每年都在10月份發出申請表格,公開讓清寒家庭學生申請開學雜費,作為他們的補貼。
此外,美里佛教會於當天也頒發RM600援助金給一名陳全平殘障人士.

免费驗眼 眼镜赠送 慈善活動



美里佛教会、美里中央医院眼科部门、美里獅子會、砂拉越盲人协会美里分会,于12月28日联合主办『免费驗眼 眼镜赠送 慈善活動』。
地點: 美里佛教会会所
出席人數大约有200位左右,出席者除了華人還有其他種族.

觀音亭頒發清寒學生開學雜費



觀音亭頒發清寒學生開學雜費

觀音亭於200911頒發『第三屆清寒家庭學生開學雜費』。今年共有17名中、小、幼學生受惠,每位中、小、幼學生所的開學雜費RM100
受惠的學生是不分宗教、種族,今年有基督教、民間信仰者申請,觀音亭每年都在10月份發出申請表格,公開讓清寒家庭學生申請開學雜費,作為他們的補貼。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