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名片貼


關於我

我的相片
美里市, 砂拉越州, Malaysia
佛教談『緣份』,今天你打開這网頁,表示你和我马來西亚华裔和尚~释圣林,云游僧有『緣份』。取『云游僧』,是因為曾在梦里见到自己,前世是个背包袱,手持錫杖『四处游浪』的和尚,今世也喜欢『云游四海』,結交『五湖四海』的朋友。這裡記錄了我的對佛法的點點滴滴,想要解了佛陀的思想,就要常回來坐。【圣林关心你、森林為你設】QQ:770822611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無常是生活的現实

無常是生活的現实,
也是人生的真理;
沒有一件事是永恆不变,
也沒有一个社會永远停顿不前,
更沒有常駐的青春和健康.
我們生活在無常的挑战之中,
唯有把心照顾好.接受無常,承认無常。

世尊的慈訓

世尊的慈訓
 
世尊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教誨我們,怎樣的自利,怎樣的利他,千言萬語,真是無微不至的。所以修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無上的修養。我們佛教徒幸而有緣遇到了這最高無上的修養法門,應該發願振興佛教。各就其崗位,貢獻個人所有的智慧、體力和財力,向一個目標努力奮鬥。這目標就是推廣佛教。要推廣佛教,須先把自己的心身根據佛的訓言加以修養,免得以身謗法,報恩反成報怨。
(1)法句經節錄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如何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敏學攝身,常慎思言。非務勿學,是務宜行。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偽無誠信,智者所屏棄。
稊裨害禾,多欲妨學。耘除眾惡,成收必多。
慮而後言,辭不強梁。法說義說,言而莫違。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在說。
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惔,寤則常歡。
修戒布施,作福為福,從是適彼,常到安處。
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眾。
已知自覺意,是為佛弟子。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僧。
見怒能忍,至誠安徐。口無粗言,不害眾生。
履仁行慈,博愛濟眾。福常隨身,臥安覺安。
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神。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惡言罵詈,憍陵懱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
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慍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
知真為真,見偽知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淫佚為穿。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淫佚不生。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壤神去,寄住何貪。
不寐夜長,疲倦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時,自受大罪。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危地,乃知不善。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雖誦千意,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曰損至終。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月千返祠,終身不輟。不如須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勝彼終身。雖終百歲,奉事火祠。(奉事神祠,不及一念造福於眾生)
祭神以求福,從後望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若人生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
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
世人無聞,不知正法。生此壽少,何宜為惡。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
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悟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穩。
不當麤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
出言以善,如叩眾磬。身無議論,度世則易。
枉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仇無赦。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乃誨人,不倦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極欲,惡行日增。
惡行危身,愚以為易。善最安身,愚以為難。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彼不相代。習善得善,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敬樂聞法,當念佛教。
明人導世,度脫邪眾。世皆有死,三界無安。
諸天受樂,福盡亦喪。觀諸世間,無生不終。
如有自歸,佛法聖眾。道德四諦,必見正慧。
生死極苦,從諦得度。度世八道,斯除眾苦。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志道不慳。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諸佛興快,說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我生已安,不慍於怨。眾人有怨,我行無怨。
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諍自安。
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
除身惡行,進修德行。常守慎言,以護瞋恚。
除口惡言,誦習法言。常守慎心,以護瞋恚。
除意惡行,思惟念道。節身慎言,守攝其心。
惡生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
不誦為言垢,不勤為家垢。不嚴為色垢,放逸為事垢。
慳為惠施垢,不善為行垢。今世及後世,惡法為常垢。
若信布施,欲揚名譽。貪人虛飾,非入淨定。
常敏好學,正心以行。擁懷寶慧,是謂為道。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
雖素少聞,身依法行。守過不忘,可謂奉法。
所謂端正,非色如花,慳嫉虛飾,言行有違。謂能捨惡,根原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正。
所謂沙門,非必除髮,妄語貪取,有欲如凡。謂能正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為沙門。
施勞於人,而欲望祐,殃咎歸身,自遘廣怨。
為佛弟子,常悟自覺。晝夜念佛,惟法思眾。
人當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則是痛欲薄,節消而保壽。
人家有母樂,有父斯亦樂。世有沙門樂,天下有道樂。
嫉先創己,然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
學當守口,寡言安徐。法義為定,言必柔軟。
樂法欲法,思惟安法。愛敬佛教,求善師友。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捨眾惡,是則為道人。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捨家。
命如花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愛欲,依淫入胎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作令死復生,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從癡愛長久。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
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以卑。
若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倖,亦不禱祠神,是為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常先為福德。郲身從真正,是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為空之行,是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復。以時誦習經,是為最吉祥。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我是找不到地方上岸的凡夫僧

我很不喜欢别人给我什么大师的贴标签,我只是一个凡夫僧,而是找不到地方上岸的凡夫僧。

当然,我也想有佛陀的智慧,有了佛陀的智慧,就可离苦得乐,可是我愈用功,反而不但不能让我自在,让我有智慧,反而让我迷上文字游戏(文字障碍)。

汉传佛教的同参道友,会告诉我念经、拜佛等等,淨土宗的同参道友,告诉我念佛,藏传佛教的同参道友,会告诉我持咒、打手印就能消业障。但沒有给我智慧去解决问题.

难道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就是要我们念经、拜佛、念佛、持咒、打手印,就可以到西天阿弥陀佛净土、涅盘吗?

难道,释迦牟尼佛伟大的智慧,就是要我们只做这些吗?

我常思考佛经,去体悟眼、耳、鼻、舌、身、意给于的感受,我想办法让自己放松、让心静下来,如果佛法不能让我有智慧,让我自在,让我更有智慧去挑战,那么这种的佛法我不要。

我每天不停的思考,不停去小疑,心中慢慢有很大感触,佛陀呀!你发现伟大的真理,传受给我们,原本简简单单的佛法,如今变成复杂了,后世的弟子们更把它搞成怪力乱神,甚至变成诈骗集团来骗财骗色的工具.

佛陀呀!你告訴我,我要如何?
我的博客http://shenglin8848845.blog.163.com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改革習氣

學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習氣。我們的習氣,各有所偏。

如貪色、貪喫、多瞋、多慢,和其他一切的習氣。假如我們有一種不良的習氣,希望把它去掉,我們必須要有堅毅決絕的精神,堅持不變的決心。

若是游延因循,優柔寡斷,這習氣便會時時刻刻引誘我們去做不好的事情。

偶然的不順從它的引誘,便會覺得十二分的不舒服,有說不出的遺憾感。

在這理欲交攻的戰場上,必須出奇制勝。否則我們就永不能得到真正自由快樂的享受。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砂州搜奇

全國選項: 社會/時事
更新: January 27, 2009 17:4
砂州搜奇
鏟佛亭天地變色
洋官員嚇出怪病
報導:陳濤
這是一座很奇特的佛亭,坐落一條大馬路的正中間處,長久接受當地善男信女的香火,引人注目。
距離砂州首府古晉不遠的石隆門縣,有這樣的一個奇景,該座佛亭是處于一條主要大馬路的正中央,所有來往的道路使用者,都必須繞道而行。
為什么會有一座佛亭阻礙了交通要道?原來有一段歷史淵源,事實上,有關的佛亭很早就建在該處,馬路是后來才建的。
據說,當年砂州還是英殖民気,有關當局要開辟該條石隆門大馬路時,原想將該座佛亭鏟平,將供奉在佛亭的佛祖金身另遷他處,惟遭到當地善信大力反對而作罷。
另有比較傳奇的說法,是當時英殖民地的洋人官員,在下令鏟平有關佛亭時,工人要動手之際天地變色,嚇得工人不敢動手,最后連督工的洋佬官員也被嚇出怪病,只好保留佛亭,過后其怪病也不藥而癒。
據老一輩的善信對《中國報》指出,該座佛亭已有上百年歷史,正確的建成之日已難考據。相傳,早年因當地的醫藥設施很落后,很多孕婦都會難產。
“因為當地有些的孕婦因難產,造成一尸兩命的悲劇時有發生,造成當地居民惶恐,后來有名高僧到來,并指點善信在該處挺立一塊“阿彌陀佛”的佛牌,還真的減少了難產的幾率!”
“過后,高僧再指點樹立“阿彌陀佛”佛牌,對正不遠處的帽山地帶。在1857年所發生的華工對抗早年統治砂拉越白色拉惹事件中,在帽山處有很多華工遭到拉惹軍隊屠殺,傳說有很多冤魂不息,常有詭異事件發生。”
“當年該縣的地方上,有著各類神神鬼鬼的傳聞,像罹難的孕婦要找替身,罹難的華工陰魂不時作祟,還有什么山神之類的傳言不斷!”
“先賢善信們在有感佛恩下,就在最初樹立‘阿彌陀佛’處,搭了間簡陋的小佛亭供奉‘阿彌陀佛’金身。
“美輪美奐的有關佛亭,是在砂拉越于1963年參與籌組大馬之后,約在80年代才由當局應當地善信要求,撥款加以重建,香火一直十分鼎盛。”
獲保留功德無量
美里佛教會會長釋圣林師父強調,石隆門大路正中的佛亭,在當地當年建路時獲得保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佛事。
釋圣林師父也是大馬佛總沙巴分會主席。他語重心長道出,無論是佛寺或且是佛亭,都是佛家弟子心目中圣地,不允許任意的拆除。
他過去也到過石隆門,看到有關佛亭坐落該縣大路正中,令他嘆為觀止,有感于佛恩浩蕩。

貧病女子與母相依

全國選項: 社會/時事
更新: January 31, 2009 18:17
貧病女子與母相依
美里佛教會移交700
(古晉31日訊)天生雙腳畸形,背骨和雙肩也告彎曲的苦命女子曾美花,與有嚴重皮膚病的母親貝玉英相依為命,這對處境可憐的母女獲得善心人士捐助。
美里佛教會主席釋聖林師父今日移交善信所捐的700令吉善款給曾美花,並期望能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各界善心人士協助這對母女改善生活。
現年芳齡20歲的曾美花同其母親,是靠著砂州福利部每月300令吉的津貼,以及古晉佛教居士林按期給予的一些救濟品,在古晉租房棲身來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
她說,之前砂州福利部只是每月給予120令吉津貼,感謝《中國報》之前報導其一家遭遇,並代砂州福利部反映爭取,已由去年底開始獲得福利部的300令吉津貼。
她是在1988年7月17日出生,在母體時就是個可憐的怪胎,一生下來彷彿就要過著悲慘人生,她與生俱來的怪症也一直的沒有尋醫,而且其父親曾俊才在她兩歲那年就不幸病逝。
美里佛教會現有為曾美花代收善款,有意捐獻的熱心者可將支票或匯票,署名 Miri Orthodox Buddhist Association,寄去 Lot 2299, Bulata Commercial Center, Piasau 98000, Miri, Sarawak. 電話:+6085-661 286。

2009年1月31日 星期六

心莲飘香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之一。

  有一天,阿难独自在花园里静坐,突然闻到园中的花,随着黄昏吹来的风,飘过来一阵一阵的花香。

  平常有风吹着花香的时候,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花香。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又不一定有风吹来,所以也嗅不以花香。

  那一个黄昏,阿难的心情特别的宁静,又是春天——花朵最香的时节;正好春风飒飒,缓缓吹送。在这么多原因的配合下,阿难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花香围绕着阿难,花香流过他的身心,然后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这些花香使阿难从黄昏静坐到夜里舍不得离开,这些花香也使阿难非常感动。

  在感动中,阿难宁静的心也随花香飘动起来,他想到了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草木都是开花的时候才会香,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花朵送香都限制在一个短暂的因缘,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春花的香飘得再远也有一个范围,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所有的花香都是顺风飘送,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阿难想着这些问题,想到入神,竟然使他在接下来的几天无法静心。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阿难就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被时节范围所限制。一个透过内在开展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阿难听了,垂手肃立,感动不己。佛陀和蔼地说:"阿难,修行的人不只要闻花园的花香,也要在自己的内心开花——有德行的香。这样,不管他居住在城市或山林,所有的人都会闻到他的花香!"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朋友不是那个和你随便说声"嗨"的人,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倾注的井,是一个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绝望中拉出来的手。而挚友则是一个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出卖你的同盟;是一即便所有人都把你忘却,都可以准确的叫出你的名字的声音。而最重要的是,朋友是一堵坚实的墙,一颗炽热的心,从朋友的心,我们能分享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记得这段话是在知音精品屋里看到的,当初我感触很深,我想每个人都想拥有这样的朋友吧。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只可惜人是有欲望的,人都是自私的,所有恶性循环下造就了如今这个可悲的世界。从而使朋友失去了她真正的价值。
只有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失意的时候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需要朋友。生命因为朋友而变的更有意义。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不要強求

佛陀教導我們不論你身在何處,都要得到自在平靜,這是就是佛陀說的法。

當你還未得到平靜,心中一定會充滿煩惱,你不要強求煩惱離開或消失,煩惱是我們的開悟的主力(煩惱即菩提) ,我們要去接受煩惱,看清楚煩惱的根源,我們就可以從煩惱這個抽象概念的枷鎖而出。

雖然煩惱仍在我們的心裏,但煩惱已不是煩惱,是一種大腦的運作,這時,煩惱就完全消失,不需要強求壓抑煩惱。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检验你是否真假信佛的测验题

检验你是否真假信佛的测验题
佛教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时髦了,无论男女老幼,还是 华人,洋人,对佛教的追求都大有趋只若骛的势头。然而,仔细观察,有多少人是在真正追求佛教呢?嘴里念上几句“阿弥陀佛”,手臂挂上一串念珠,是否就是佛 教徒了呢?让我们进行一个小测试,看看自己到底是在真学佛,还是在“玩”佛教?
1〕 你有没有每天礼佛? 有.......请到第3题 没有…..请到第2题
2〕 你知道 『华严经』 是什么? 知道...请到第5题 不知道..请到第3题
3〕 你时常到寺院去做供养 有.......请到第7题 没有......请到第4题
4〕 你每个星期去佛堂? 有.......请到第6题 没有......请到第8题
5〕 你时常捐钱帮助筹建佛堂? 有.......请到第6题 没有......请到第9题
6〕 你吃长素吗? 有.......请到第10题 没有......请到第7题
7〕 你只有初一,十五吃素? 是.......请到第11题 不是......请到第10题
8〕 你只有初一,十五才上佛堂? 是.......请到第11题 不是......请到第16题
9〕 你有参加过佛学班? 有.......请到第12题 没有......请到第13题
10〕你平常有坐禅吗? 有.......请到第15题 没有......请到第14题
11〕你时常参加法会? 是..您属于A型佛教徒 不是......请到第12题
12〕你时常研究佛理? 是..您属于B型佛教徒 不是......请到第10题
13〕你喜欢向人讲述佛法? 是........请到第12题 不是......请到第16题
1 4〕你受伤是会怪鬼神吗? 会........请到第15题 不会......请到第16题
15〕你认为只有佛教可以救度我们吗? 是..您属于C型佛教徒 不是......请到第16题
16〕你相信佛陀真实存在吗? 是........请到第17题 不是.您属于D型佛教徒
17〕你皈依了吗? 有..您属于E型佛教徒 没有..您属于F型佛教徒

答案揭晓!!
A型:形式型佛教徒
你是注重各种佛教礼仪,仪式,法会的佛教徒。不过要记得千万别把形式当成修行的重心喔,只注重形式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建议:
~保持正确的态度来参与这些活动,可以引发与保持追求佛道的决心。
~多阅读一些佛书来提升自己。

B型:学术型佛教徒
你只是浸泡在佛书内的书虫。修行就是用心去修我们的行为。“光说不
练”恐怕进展不大吧!
单单只是为了追求学术上的成就,以自身精深的佛法知识为傲,而忽略了实际的佛法奉行,就太可惜了。
建议:
~尝试参加“佛七”或“八关斋戒”,一定会让你有新发现。

C型:崇拜型佛教徒
你只是把佛陀当成了偶像,认为只要相信佛陀就能获救。其实自己不下苦功而依赖佛陀是难以证悟的。
建议:
~真心下功夫修持,自己证悟真理吧!
~多听法师开示肯定对你有益处!
~参加一些基本佛学班,从中细细体会佛法的奥妙。

D型:你误会了,你还不是佛教徒。
你不是佛教徒,虽然如此,所谓“众生皆有佛性”。能完成这次小测试代表你与佛结缘。
建议:
~多读些佛书吧!相信会带给你人生的启发!
~空闲时候不妨考虑参加基本佛学班,多了解一些佛教知识。
~尝试参加静坐班体会一下坐禅的乐趣。

E型:正信佛教徒
你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肯定是佛陀满意的弟子!你能相信成佛既是圆满证悟了我及万物的实相,并终止一切痛苦,获得永恒的安乐。你决心皈依并追随佛陀修行的道路,道路上不可漠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专心的禅定。
建议:
~请随时把你学佛的心得体会与佛青朋友分享。

F型:自信型佛教徒
你相信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你不想借外在的力量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方法修行,可是有时有点惰性。
建议:
~尝试参访一些大师或是听听他们的开示。
~尝试找个严师皈依吧!你可能有新的体会!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一年时间从凡夫证得阿罗汉的孙伦禅师

一年时间从凡夫证得阿罗汉的孙伦禅师

孙伦禅师,大家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来自中缅甸靠近敏建县( Myingyan )孙伦村的洞窟寺院。他生于一八七八年本名毛乔定( Maung Kyaw Din ,注:由于在缅甸,男众皆冠称「乌」,因此以下皆称呼乌乔定)。

他曾到迥寺院的学校上过学。但是,他连学校所教的,最初级的大吉祥经( Maha Mangla Sutta )的偈颂都没有学会。十五岁时,他在敏建县府的办公室担任工友。他和同村的马雪宜( Ma Shwe Yi )小姐结婚。三十岁时辞职,回到家乡当农夫。他发现当别人收成不好时,他的收成却特别好。一九一九年,当地发生传染病,但是他的农作物却依旧丰收。缅甸的 乡下人有一种迷信的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财富突然快速增加的话,那么他很快就会死亡。因此,他很焦虑,便去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告诉他:「有一个两 只脚的众生,即将离开他家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快死了。在感到非常恐惧之下,乌乔定决定做一次大布施。

他在他家门前搭起了大棚子,一连三天邀请大家来他家用餐。第三天,有位磨坊职员,名叫乌巴山( U Ba Sam )的,不请自来地参与这个盛会。他谈到有关内观的修行。乌乔定听了这些话之后,内心大为所动,那天晚上彻夜辗转难眠。他很想进行内观的修习,但是由于知道 自己缺乏对于经典的认识,因此而不敢启齿。隔天,他问乌巴山,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一窍不通的话,可以修内观吗?乌巴山告诉他,修习内观并不需要教理的知识, 只需要深厚的兴趣和勤奋的精进。他教乌乔定修习观呼吸。从那天开始,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注意自己的呼吸。有一天,他遇到另一位朋友乌雪娄( U Shwe Loke )告诉他,只是注意呼吸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气息与鼻端的接触。

乌乔定就这样开始修习,觉知气息的接触。随着他的修习愈来愈密集时,他不仅觉知气息的接触;割玉米穗梗时,也觉知手 与手柄的接触;汲水时,觉知手与绳子的接触;走路时,觉知双脚与地面接触。做每一件事时,他都试着对接触保持醒觉。放牛时,他就坐在树下练习观呼吸。在修 习当中,他开始看到有颜色的光和几何图形。虽然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他觉得这是他修行的成果。这项成就大大地鼓舞他,使他更精进修习,修行更加精进,苦 受也就更加强烈,但这却吓阻不了他。他相信,这都是他修行的成果。如果想要有进一步的成果,就要克服苦受并超越它。所以,他更加努力,发展出更严密的念 住,直到他克服了苦受,而进入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

经过这样一番精进的修习之后,在一九二年年中,他证得了初果。第二个月证得二果。第三个月证得三果。这时,他要求 妻子让他出家。经过多次的反对之后,他太太终于同意了。虽然如此,但仍然要求他,出家之前要帮忙她种最后一次的豌豆。然而,当乌乔定在农田播种时,却生起 了强烈的心愿,想要舍离这世间的一切。于是他把牛放走,将牛轭挂在树上。然后,他到村子的寺院,请求那里的和尚,让他剃度当沙弥。受戒之后,他就到附近的 山洞中精进地修行。直到一九二年十月,他证得了最究竟的阿罗汉果。他的成就很快地便在出家众当中传扬开来,很多比丘都来考问他。虽然他几乎不识字,但 是,他的回答却令最有学问的比丘也信服。纵使他们不同意他的回答,但是将他的回答与经典比对时,却发现经典上很多文字的叙述都支持他的论点。因此,世界各 地,很多有学问的比丘都来跟他学习,在他的指导之下修习念住。其中包括一位非常饱学多闻的比丘,那翁禅师( Nyaung Sayadaw )在密集的修行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
孙伦禅师的成就传开之后,有很多重要的人士也都来拜见他。其中罗卡那法师( Venerable U Lokanatha )拜访他之后,宣称:「我到敏建去礼拜孙伦禅师,他对我许多问题的回答和教示,以及他的神情与举止都让我确信,他真的是一位,如大家所传闻的,阿罗汉。」
孙伦禅师在一九五二年圆寂(般涅盘)但是他肉身不坏,如今他的全身舍利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敏建,供人礼拜、瞻仰。


佛开示切莫与凡愚亲密交往的道理

作者:索达吉堪布讲

  如来曾宣示,凡愚若无利,郁郁终寡欢,故莫友凡愚。(《入菩萨行论》)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凡夫愚者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而一旦发现自己有利可图,就会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去做。因此,切莫与这些凡夫交往。

  这一点,恐怕很多人都深有感受。世间人的人生哲理就是为今世、为自己,尽管口头上说为众生、为人民、为社会事业,有各种各样好听的说词,但真正的目标就是要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除此以外,像大乘菩萨那样利益众生绝对不会有,即使有的话,也是怀有种种目的。……

  现在的社会中,若想成办事情的话,要么要有钱财,要么要有地位,如果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地位,完全凭自觉的利他 心,好多人根本不会去做。尽管也知道这是好事,他不反对,口头上也赞叹这对众生、对教育、对社会有利,做的话非常有必要,但若自己没有得利,他就不会无私 地奉献。而大乘佛教并非如此,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绝对不会为个人考虑,倘若杂有私人目的,就已经背离菩提心的宗旨了。因此我深深感到:现在的社会中,非常 需要大乘菩提心的理念,如果有了这样的利他心,她所散发出来的气氛会非常祥和。否则,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而奋斗,生存空间会越来越缩小,人们之间的矛盾冲 突也会日益增多。

  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多处开示过,切不可与凡夫人亲密交往。这里的凡夫人即凡愚,指那些没有利他心、素质特别差、时 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如果他自己得不到利益,便愁眉苦脸、伤心绝望,始终不会有任何快乐。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应该向利他的方向迈步, 这是所有传承上师赐予的殊胜教言。

  《入诸善逝行境经》云:如处猛兽中,永无欢喜心,如是依凡愚,亦永不欣乐。修行人若与愚笨的凡夫共住,犹如 呆在老虎等猛兽的巢穴中一样,不可能有安乐之时。同样,现在的世间人都是为了自己而拼搏,在这样的环境里,也得不到真实的快乐。佛陀在《三摩地王经》(即 《月灯经》)中云:虽久交近诸愚夫,后时仍复成疏远,凡愚本性体性既广知,智者于彼不依止。假如长期与凡愚接触交往,关系迟早会破裂的,明白这个道理 之后,智者们不应该依止凡愚。尤其我们讲大乘教义时,一切均以利他为中心,如果没有利他心、不愿意度化众生,这样的愚夫还是少接触为好,尽量远离他们、舍 弃他们。

  有些人可能会想:前面说菩萨要全力以赴地摄受野蛮众生,这里又说修行受到影响时,要舍弃这些人,去依止善知 识,前后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以前的高僧大德也讲得非常清楚,如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里说:虽无力利他,彼意乐恒行,何者具彼心,彼实 行利他。虽然我们没有直接利他的能力,但若具足一颗纯洁的利他心,实际上已经利益众生了。

  有些闭关的修行人,觉得现在的外境非常可怕,如果自己还没有成熟,出来接触这些,很可能令道心退失,所以宁愿住 在屋子里,不愿出来度化众生。其实这一点也是开许的。自己还没有成熟之前,度化众生确实有一定困难,这会不会与菩萨心相违呢?不相违。因为你不管是早上起 来、晚上睡觉,念诵、回向、发心、闭关全部是为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自己成就,这种以利他的意乐奉行善法,实际上没有舍弃利他,因此并不相违。

  我们作为凡夫人,直接利益众生是非常困难的。《菩提道灯论》、《大圆满禅定休息》等大乘经论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没有神通等超胜功德,而想亲自利益他众,如同羽翼未丰的鸟儿想飞向蓝天一样,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很多大乘教典中说,倘若自己的能力尚不具足,可以通过利 他的发心来利益众生。

  当然,大家也不要认为只发心就行了,即使自己有能力、有机会,也什么事情都不做,这是不应理的。假如会受到环境 的污染,那可以暂时保护自己,但如果有了不为外境所扰的修证功德,度化众生义不容辞。以前章嘉国师与道源法师,为了募化《大藏经》的经费,在台湾呆过一段 时间。当时天气特别热,道源法师穿上最薄的衣服,也是满身大汗,不停地摇扇子,而章嘉国师穿着厚厚的皮衣,仍悠然安坐,似乎毫无炎热的感受。道源法师见状 就问:活佛,你穿这么厚,一点也不热吗?章嘉国师淡淡地回答:心静自然凉!(去年在成都放生时,天气也特别热,我穿一件薄薄的衣服都大汗淋漓,有 个藏地大德却穿着特别厚的羔儿皮。但跟章嘉国师不同的是,他自己也是热得要命。)

  所以,外境再乱、再热、再恶劣也不会扰乱自己的心,有了这样的境界时,应该尽量去利益众生。或者你长期受到佛法 的熏习,有把握不随劣境而转,那也可以直接去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修心七要》、《开启修心门扉》中再三地提醒,初学者的境界一点也没有稳固,若马上到外 面利益众生,很容易被环境同化了。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掌握自己的根性,了解度众生的时机。时机成熟以后,自己一定要做;各方面因缘没有成熟的话, 就要先保护自己的菩提心。

你看到了吗?我在默默的祝福你。

给你一个人生哲学的故事

给你一个故事,希望你能喜欢并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根。

第一天, 男孩钉了37根钉子。后面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

第二天,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的多。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的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根钉子."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最后,钉子全被拔光了。

爸爸带他来到篱笆边上,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可能恢复了。

就象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你就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像这个钉子洞一样。"插一把刀子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伤口就难以愈合了。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

要知道,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他们让你开怀,让你更勇敢。他们总是随时倾听你的忧伤。

你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会支持你,向你敞开心扉。"告诉你的朋友你多么爱他们,告诉所有你认为是朋友的人,你的行动可以从邮寄这个小小的故事开始。

有一天,当这封信回到你的信箱里时。你会发现你有一个很大的朋友圈.

  最后,我要说:"友谊的幸福之一,是知道了可以向谁倾吐秘密。"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

如果你总说太忙,不能将这封信转寄出去,老是说:"改天再寄。"你将永远都不会去做这件事的。

所以,不要找借口,静心的看看这篇古老印度来的故事,然后决定为你的朋友们作一些事,从传寄这封信开始。

当你说:"你是我的好朋友"时,请认真的说出来。当你道歉时请看着对方的眼睛。

  永远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不要随便给一个人定性。说话时要慢,思想时要快。

  打电话的时候请你微笑,对方一定感觉得到。

  这是一个朋友转发给我的信。是这封信打动了我,因为它说:"收到了这封信,是因为有人在默默的祝福你,因为你也爱你身边的一些人"。带着爱的,一切将如愿以偿。

  朋友本不该有那么重要,朋友又的确那么重要。生命里或许可以没有感动、没有胜利...没有其他的东西,但不能没有的是朋友。

朋友是可以一起打着伞在雨中漫步;是可以一起在海边沙滩上打个滚儿;是可以一起沉溺于某种音乐遐思;是可以一起徘徊于书海畅游;朋友是有悲伤我陪你一起掉眼泪,有欢乐我和你一起傻傻的笑……

朋友不一定常常联系,但也不会忘记,每次偶尔念起,还是感觉那么温暖、那么亲切、那么柔情;朋友是把关怀放在心里,把关注藏在眼底;朋友是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黄昏;朋友是想起时平添喜悦,忆及时更多温柔。 朋友如醇酒,味浓而易醉;朋友如花香,淡雅且芬芳;朋友是秋天的雨,细腻又满怀诗意;
朋友是十二月的梅,纯洁又傲然挺立。朋友不是画,它比画更绚丽;朋友不是歌,它比歌更动听;朋友应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期待未来。

朋友的美不在来日方长;朋友最真是瞬间永恒、相知刹那;朋友的可贵不是因为曾一同走过的岁月,朋友最难得是分别以后依然会时时想起,依然能记得:你,是我的朋友。

有朋友的日子里总是阳光灿烂,花朵鲜艳;有朋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切。我们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

朋友也许并不能成为一段永恒,朋友也许只是你生命中某段时间的一个过客,但因为这份缘起缘灭,更使生命变得美丽起来,朋友的情感更加生动和珍贵。即使没有将来又有何妨?

至少,曾经我与你一起走过朋友的路。

你看到了吗?我在默默的祝福你。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第三屆清寒家庭學生開學雜費



美里佛教會於12月25日頒發『第三屆清寒家庭學生開學雜費』。今年共有22名中、小、幼學生受惠,每位中、小、幼學生所的開學雜費RM100。
受惠的學生是不分宗教、種族,今年有基督教、民間信仰者申請,美里佛教會每年都在10月份發出申請表格,公開讓清寒家庭學生申請開學雜費,作為他們的補貼。
此外,美里佛教會於當天也頒發RM600援助金給一名陳全平殘障人士.

免费驗眼 眼镜赠送 慈善活動



美里佛教会、美里中央医院眼科部门、美里獅子會、砂拉越盲人协会美里分会,于12月28日联合主办『免费驗眼 眼镜赠送 慈善活動』。
地點: 美里佛教会会所
出席人數大约有200位左右,出席者除了華人還有其他種族.

觀音亭頒發清寒學生開學雜費



觀音亭頒發清寒學生開學雜費

觀音亭於200911頒發『第三屆清寒家庭學生開學雜費』。今年共有17名中、小、幼學生受惠,每位中、小、幼學生所的開學雜費RM100
受惠的學生是不分宗教、種族,今年有基督教、民間信仰者申請,觀音亭每年都在10月份發出申請表格,公開讓清寒家庭學生申請開學雜費,作為他們的補貼。




追蹤者